中國
中国历史年表 - 朝代 - 近代史 明史 - 清史 - 民國史 - 共和国史文化史 - 史前文化 - 传说时代
中国地理疆域 - 边界 - 首都 - 区划 - 時區气候 - 地圖 - 环境 - 地质 - 生物
中國政治法制(史) - 吏治史 - 职官制度 - 政党 - 军事 - 外交
中国经济农业 - 货币 - 外贸 - 交通 - 旅游 大陆经济
中国人文语言 - 文字 - 姓名 - 人口(史) - 民族
中国文化神话 - 思想 - 哲学 - 文學 - 宗教(史)
饮食 - 服饰 - 建築 - 文物 - 節日 - 民俗 - 教育
科学 - 五术(医学 - 術數) - 武术
藝術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 音乐 - 戏曲 - 电影
中国主题查论编
中国民俗,即当今中国的民间风俗,是由中国人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俗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含岁时节日、人生仪礼[1]、民间传说、生肖文化、姓氏文化等众多方面的内容[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一类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具有的不同特点。实际上,在没有产生现代民族之前,各氏族、部落就有的特有习俗了。总体而言,民俗受到本民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面制约,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3]。民俗可以显出人性,反映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等[4]。
岁时节日[编辑]
参见:汉族传统节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日与公众假期
节日原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祭祀日或庆祝日。汉族传统节日可分為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四大類[5],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上巳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臘八節和除夕等等。主要习俗有春節拜年、贴春联,元宵節赏花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中秋節赏月、吃月饼,从冬至开始数九,腊八节喝腊八粥,除夕吃年夜饭等,不同地区略有不同[6]。此外还有过年前办年货、逛年宵市场,隆重的节日庆典中挂大红灯笼、舞龙、舞狮的习俗。客家地区有在天穿日吃“煎堆”的习俗,为感念女娲补天,救助人类[7]。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也很有特色。傣族在泼水节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藏族庆祝藏历新年会喝青稞酒,去附近的寺庙。那里的僧侣会举行传统的仪式来驱逐邪恶。在雪顿节期间有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和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中国穆斯林在宰牲节会屠宰牲口(牛、羊、骆驼),肉品除了留给自己,也要分给穷人(不可以出售),以此确保所有的穆斯林都要有一份肉食。開齋節是穆斯林庆祝斋月结束的节日,穆斯林在这一天都穿节日衣服,去清真寺做礼拜,还会拜访亲友,互相拥抱问候。云南少数民族庆祝火把节时会绑一个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火把顶部会挂上很多樱桃等果实。天黑之后点燃火把,村民纷纷聚集到火把边上聊家常。[8]
生肖文化[编辑]
唐代十二生肖雕塑
主条目:生肖
生肖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生肖本是用于纪年的一套符号,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部分。用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这12种动物对应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为该年的属相。人在哪一年出生,就是什么属相,每过12年就会遇到相同的属相年,称为本命年[9]。人逢本命年会对红颜色特别钟爱,扎红腰带、穿红色内衣、戴红绳、垫红色鞋垫,此外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认为这样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10]。
姓氏文化[编辑]
主条目:中国姓氏
中国人的姓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最初“姓”与“氏”有着不同的意义。在母族社会中,“姓”是指女人生的子女。到父系社会,姓转为随父亲。同姓子孙会以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官职等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因此,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西汉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再区分。[11]中国人的姓有一个字的,也有多字的。一个字的是单姓,多字的是复姓。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名有一个字的,也多字的。同一家族中的人,名字要按辈排列,同辈人的名字里,往往要有一个相同的字。古人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和号。有的在给小孩取正式的名字前还会取乳名作临时之用。[12]
中国传统命名文化中的命名礼仪,本是一件十分郑重而讲究的事,但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礼仪日渐式微。关于命名权,最初应该是由母亲为孩子命名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的主要由父亲为子女命名的规则,此后“父为子女名”的习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而如今新生儿出世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纷纷参与,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而集体为之取名,还有请“命理专家”命名、向电脑咨询等多种方式。[13]
人生礼仪[编辑]
出生[编辑]
中国汉族一般在婴儿出生之后第三天举行“洗儿礼”仪式。产妇在分娩后要“坐月子”。婴儿满月的时候举行“入群”仪式,邀请亲友参加满月宴。还有拜干娘认义父、收义子认干女儿的风俗,吴俗称为过房,越俗称为寄拜。“周岁”时举行检验小孩子天赋和卜侧未来的前途的“抓周”仪式。此后还有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和重要年龄的祝寿仪式。[14]
结婚[编辑]
宁波的迎亲队伍
主条目:中式婚礼和婚后礼
中国人把婚姻看作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國的傳統婚姻普遍的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婚礼習俗源于西周的三書六禮,其中「三書」指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指纳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迎親。现代的婚礼已经简化很多。新婚夫婦婚後回门,即回到女方娘家省親的习俗也因条件便利变得日常。[15]
婚俗在少数民族中有不同的风情和惯例,例如东北满族的下茶、插车、坐帐;蒙古族的奶茶会,骑马迎娶时的男女双方答辩,女方老人的祝福赐装;朝鲜族的迎娶,男方到女方家 “接大桌”等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抢婚”、“偷亲”仪式,拦路开路、对歌跳舞;以及 “不落夫家”、“从妻居”、“试婚”等多种多样的习俗,也部各具民族特色。[3]
死亡[编辑]
主条目:中国殡葬史、忌日和祖先崇拜
丧礼哀死亡,但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从阳世到阴世的转换[16]。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为死者安排好阴间的生活。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很重视选择墓地及葬日。丧礼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殓是给逝者穿衣下棺,小殓就是给逝者穿寿衣,大殓就是把尸体装入棺材;殡是指入棺后停柩于殡宫,少则三日、多则三十日,亲朋好友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送葬时演奏哀乐[17]。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18]
一般来说,家里老人寿终,儿女必须奔丧,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此外还要戴孝,现代一般在手臂上戴一个黑箍,一般戴到三七或五七,也可以戴到百日和周年,父死戴左边胳膊上,母死戴右边胳膊上[19]。子女服孝期间忌穿色彩鲜艳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20]。先辈去世的日子称为忌日。按照传统习俗,每年这一天禁忌宴会、饮酒及各种娱乐活动,可以给去世者扫墓、上坟、烧纸等。
为了纪念祖先,宗族还会修建祠堂,供奉历代祖先的牌位,一般在除、清、盂、九四節及先人的忌日定期举行扫墓與祭拜等宗教儀式[21]。珠三角一帶,冬祭时有分猪肉仪式[22]。
参见[编辑]
风俗
民俗
民俗学
中国舞
中式餐桌禮儀
山东民俗
参考文献[编辑]
^ 礼仪文化.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08-07-04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8).
^ 中国民俗概述.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 3.0 3.1 中国民俗的特征. 民俗乡村旅游网.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 Giskin, Howard. Chinese Folktales. (NTC Publishing Group, Chicago, 1997). ISBN 0-8442-5927-6.
^ 節慶起源概說. [201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8).
^ 海上,《中國人的歲時文化》,岳麓書社,2005
^ “天穿日”客家农历节日的传说. 中国新闻网. 2015-07-19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民俗学网.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闲话“本命年”.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07-12-10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有什么习俗?. 搜狐. 2018-04-25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07-09-26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 中国人的姓名.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08-01-31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5).
^ 中国传统命名的习俗有哪些讲究. 中国报道周刊. 2007-12-05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 生育习俗. 中国民俗学网. 2008-02-16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三书六礼.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08-07-03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8).
^ 丧葬习俗. 中国民俗学网. 2008-02-12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探秘:汉族三大葬礼仪式——殓、殡、葬?. 北京公墓网.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 汉族丧葬习俗. 中国殡葬协会. [201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现代人怎样戴孝?不妨多了解一下. 网易. 2019-08-05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 戴孝期间有什么忌讳 民间丧葬传统习俗. 义和祥.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 Takashima, Ken-ichi; Xiaobing Wang-Riese and Thomas O. Höllmann. Wiesbaden: Otto. Jisi 祭祀: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Ji Sacrifice and the Si Ritual in Ancient China. 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2009: pp. 33–68.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太公分猪肉 热闹又温馨. 珠江商报. 2010-12-23 [2011-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查论编中国主题历史年表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明朝歷史
清朝历史
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国历史
大陆时期
台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历代政权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秦朝
汉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孫吳
蜀汉
曹魏
晋朝
西晋
东晋
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北宋
南宋
遼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疆域主要疆域
中原
塞北
岭南
西域
山东
传统大区(東北 · 華北 · 華東 · 中南(华中 · 华南) · 西南 · 西北)
中華民國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边界线 · 海岸线 · 领海基点 · 领土变化)
兩岸三地
中国大陆
香港
澳門
台湾
藏南地区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行政区划
先秦
九州
十二州
秦朝
汉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遼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理
中国气候
中国冰川
中国山脉
中国平原
中國高原
中国丘陵
中國丹霞
中国岛屿
中国半岛
中国海湾
中国河流
中国湖泊
淡水湖泊
咸水湖泊
火山
自然资源
矿产
森林
水资源
自然灾害
蝗灾
水灾
地震
旱灾
瘟疫
環境
政治
政党
官吏
科举
法制
宪法
治贪
酷刑
对外关系
军事
古代
战争
水軍
空軍
军费
经济
农业
水利
電力
外贸
货币
财政
证券
典当业
报刊业
交通(驿站)
漢朝經濟
唐朝經濟
清朝经济
中华民国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科技
天文
逻辑
数学
建筑
桥梁
園林
宋朝科技
明朝科技
中華民國科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文化
中华文明
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
中华文化
神话
人物
妖怪
神兽
传说
汉文化
中国语言
漢語圈
漢字文化圈
漢字詞
漢字文化影響史(英语:Adop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中国文学
中国书法
中国哲学
中国戏曲
中国音乐
中国武术
游戏
美术
中國油畫
中国画
宗教
信仰
思想
教育
科学
数学
天文学
化学
发明
历法
服饰
中國舞
中国菜
中国大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列表
茶文化
酒文化
中医
中药
术数
民俗
殡葬
生殉
盗墓
人口
宗族
中国人
四夷
东夷
西戎
南蠻
北狄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主义
中國民族列表
移民
华人
君主
皇帝
公主
宰相
总理
妇女
娼妓
同性恋
流寇
流民
乞丐
中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