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来看,“雍”这个字用得中规中矩,关键在于“雍正”与“雍亲王”有何瓜葛。胤禛登基之前,被封为“雍亲王”,这是人尽皆知的。“雍亲王”与“雍正”的“雍”字,在汉语里是同一个字,在满文中亦是同一个字。
清朝皇子在被封王以后又成了皇帝的,总共有四个,智亲王道光帝、嘉亲王嘉庆帝、宝亲王乾隆帝,还有雍亲王雍正帝。显然,其中有三位亲王皇帝,在选年号时用到了自己的王号(道光帝登基前曾有备选年号智临)。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雍正”的“雍”字与“雍亲王”的王号有直接关系。
那么,是否可以就此说明,“雍正”就是“雍亲王得位之正”的意思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难度相当大,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驾崩,七天后雍正便继承大统。雍正在即位的诏书中写道:“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胤禛刚刚坐上龙椅,就将“雍正”的年号公诸于众,且没有给大众任何解释。
雍正的这一做法是否合乎规矩呢?
且看“康熙”年号的由来,顺治十八年福临驾崩,爱新觉罗玄烨继承大统。“初八,同内阁拟上世祖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
从这段文字里不难发现,年号这种东西应该是由大臣来拟的。
再看“道光”年号的由来,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同年八月(道光登基前)群臣“恭撰恩诏、建元年号”,给了四个“备选年号”,分别为绍德、建恒、道光、智临。道光帝登基时,选了“道光”这个年号。由此可见,年号虽然是大臣拟的,但最终决定权是在皇帝手里的。
当然,在咸丰朝也发生过特例,当时因为同治皇帝年幼,所以钦定年号这件事是由两宫太后代理的。因为清史文献中表述不清,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清朝的新皇帝在登基之前是否有诸多年号可供选用。但是,年号是由大臣拟定的,并由统治者(皇帝、太后)敲定,这是可以确定的。
然而,在雍正登基那年,其年号出现的过程史书里并无记叙。除非有任何文字信息指出,“雍正”这一年号是胤禛本人拟定的,否则这一年号就该是由大臣所拟,由胤禛圈定的。
既是如此,连现代人都能看出“雍正”与“雍亲王得位之正”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还能将人的思维引向“雍亲王得位不正”,难道古人就没有料到吗?为人臣子者,怎敢用这么个饱受争议的年号?敏感而较真的雍正又怎会在诸多年号中圈定“雍正”呢?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雍正”这一年号的出现,证明当时胤禛和负责此事的大臣压根没朝这方面想。“雍亲王得位之正”的含义,全都是现代人推敲出来的。
在网络上流行许多“阴谋论”,支持这种论调的朋友,往往会称胤禛借助权臣的力量排除异己,夺位时又使用了许多见不得光的手段,曾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大多不得善终,先帝的近臣也大多遭到疏离等。正因如此,所以胤禛才会取用“雍正”这个年号,替自己洗刷罪名。
按照这种论调来看,似乎“雍正”这个年号果真在强调“正”字的“正名”功效。但结合雍正即位的这段历史来看,谣言便会不攻自破。
康熙皇帝过世仅七天后,胤禛便继承了大统。在这七天的时间里,他要忙着为先皇操办丧事,以及改元等事宜。在这样的情况下,莫非雍正早就有先见之明,想到老百姓会大嚼舌根说当今圣上皇位来路不正,并不顾一切地提前“辟谣”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根据文献来看,胤禛的诸多皇兄皇弟不得善终,先皇的近臣遭到排挤,这都是在“雍正”这一年号发生之后。胤禛若想要用“雍正”这个年号来洗刷未来的罪孽,这是不论如何都讲不通的。
当然,不止是现代人“脑洞大开”。其实在雍正时期,就有不少闲人开始嚼舌头,非议“雍正”这一年号。只不过,古人所持的角度与现今的历史爱好者截然不同。
雍正三年,年羹尧案发后,官兵在年府搜出一首手抄稿。这篇稿抄的是汪景祺所创作的一篇文章《历代年号论》。顾名思义,这篇文章论述的就是历代年号之意。这部作品将“正”拆解成“一止”,阐述了“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的道理。汪景祺列举了一些用过“正”字的年号,例如:正隆、正大、至正、正统、正德等。
为什么要列举这些年号呢?
我们且对照历史来看,这些年号所处的时期,皆发生过“不祥之事”。例如:金海陵王的年号是正隆,而海陵王却不得善终被部将杀害。金哀宗用的年号是正大,结果金朝国祚自他而止。元顺帝的年号是至正,可元顺帝他老人家被朱元璋的义军打到了塞外。明英宗的正统年更是爆发了土木之变,连皇帝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明武宗在他的正德年间因落水而死,身后无子。
对于这些,雍正帝又是怎么看的呢?
雍正自是十分愤怒,直指这种论调是大放厥词,“大逆不道之语”。可能雍正也尝试过以理服人,从历史上带“正”字的年号里找出一些顺风顺水的大好年景,可找遍文献仍不尽人意。
所以,为了反驳“一止”的论调,雍正便列举了一大堆带“元”字的年号,例如:元鼎、元封、开元、贞元。“元”这个字若是拆开来看,那便是“一兀”,这意向岂不是大大的不祥?可上述带有“元”字的年号,哪个不是顺风顺水,开元更是大唐盛世唯二的代表!
除此之外,雍正还找了两个带“武字”的年号,如建武和洪武。武字拆开来,便是“二止”,若按汪景祺的说法,这两个年号也是流年不利。可不论是汉武帝的建武,还是朱元璋的洪武,都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以“此二帝皆称贤君,历世久远,尚得不谓之吉祥乎?”
雍正皇帝的为人,即便不看那些野史,我们在正史中便可见一斑。历朝历代的皇帝里,鲜有帝王如雍正一般敏感多虑。这样一位皇帝,对于外界的看法自是相当在意。只不过,历朝历代都不缺胆子大的文人,像汪景祺一样的家伙比比皆是。
年羹尧案之前,还有个叫戴名世的站出来,看到“正”这个字眼的年号背后有些许不祥。不过,人家戴名世是个聪明人,不会给自己的前途留下把柄,紧接着他便引经据典,说道:
“‘正’这个字真的不能用于年号吗?并非如此,只是这些用了‘正’的皇帝恰巧遭逢乱亡而已。这种乱亡,并不是‘正’字带来的。假如那些颇有作为的‘开创之君’,如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这些神文圣武的皇帝,就算用到了‘正’字年号,他们所处的年代也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但若是遇到了夏桀、商纣这样的无道昏君,即便他们的年号使用了再美好的字眼,也改变不了国家的倾颓。”
戴名世是何许人也,他是替雍正拍马屁的御用文人吗?
非也非也。
戴名世所写的这些文字,均被收录进他的文集《忧庵集》里,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公诸于众。早在康熙五十二年,戴名世先生便因《南山集》文字狱遭到迫害过世了。在他生前,不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未来十年,竟然真的会出现一个使用“正”当年号的皇帝,而且关于“正”字的争论竟一直持续了好几百年。
其实,笔者个人十分认同戴名世的观点,历史的发展与年号并无关联。既然雍正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自然不会过分注重年号背后的含义,也不会天真地以为“雍正”即可证明“得位之正”。
参考资料:
【《清帝年号考》、《讲帝号》、《忧庵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